意思是:(遇到不好的情况或异常情况)毫不在意,跟平常一样对待。
出自:清·范寅《越谚·附论·论堕贫》
原文:贪逸欲而逃勤苦;丧廉耻而习谄谀;甘居人下;安之若素。
释义:某个人贪恋闲情和追求欲望,但是懒惰,遇到吃苦的事情就躲避,丧尽廉耻(或者不知廉耻)而经常去阿谀奉承,这样甘居人下,却仍然是毫不介意。
如今安之若素,经常用来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,毫不在意。同时也常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,听之任之。
扩展资料:
1、范寅:出生于1827,并*于1897,终年70岁。他是清朝时期**的语言学家。
名广济,字仰川,榜名寅,又字虎臣,号(啸)风,别署扁舟子。浙江会稽(今绍兴)皇甫庄人。除此之外,范寅还是一个书法家,一个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人。
2、《越谚》:《越谚》是一部反映**清代越地方言、谣谚集的语言文献,正编分上、中、下3卷,所收资料分为语言、名物、音义3类,每类开头有小序。下卷附论收编者所写《论雅俗字》、《论堕贫》等关于文字学及越地民情、自然变易等的短论5篇。
3、安之若素的近义词:少安毋躁、少安勿躁、泰然自若、安然若素、漠然置之、举止泰然、泰然处之、随遇而安
4、例子: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在他的著作《庄子·_充符第五》中曾写道: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唯有德者能之。
这就话的翻译是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,而安于这种处境,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。
遇到异常情况,像平常一样对待,毫不在意。安之若素,汉语成语,拼音是ānzhīruòsù,意思是安然相处,和往常一样,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。
出自清·《陈确集》。
成语用法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,心情平静。示例第二天宝**酒醒,很觉得过意不去。清·范寅《越谚·附论·论堕贫》:“贪逸欲而逃勤苦;丧廉耻而习谄谀;甘居人下;安之若素。”安之若素的意思是安:安然,坦然;之:代词,指人或物;素:平常。
安然相处,和往常一样,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。
“ 安之若素”的意思是安然相处,和往常一样,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。过去多指对困窘的遭遇毫不介意,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。
现在多指对于错误的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,听之任之。
安:安然,坦然; 之:代词,指人或物; 素:平常。 “ 安之若素 ” 的近义词有泰然处之、漠然置之。 “ 安之若素 ” 的反义词有惊慌失措、寝食不安、见异思迁。
“ 安之若素 ” 出自清朝范寅的《越谚 · 附论 · 论堕贫》: “ 贪逸欲而逃勤苦,丧廉耻而习谄谀,甘居人下,安之若素。 ” “ 安之若素 ” 的造句:事情往往如此,不可能的事偏偏发生,梦想的迷雾凝聚为可以捉摸的现实,我们却发现己平平静静甚至安之若素,原以为这种情况会使咱们欣喜若狂或痛苦万分的啊 ! 命运就爱这样捉弄人,**自行其是,不请自来。但时机成熟,需要它上场时,却懒洋洋踌躇不前。
1、安之若素,汉语成语,拼音是ān zhī ruò sù,意思是安然相处,和往常一样,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。 2、出处。
出自《陈确集》:“苟吾心之天定,则贫*患难,疾病*丧,皆安之若素矣。
” 3、用法。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,心情平静。
安之若素,成语。指安然相处,和往常一样,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。
出自清·范寅《越谚·附论·论堕贫》。
【成语】安之若素【拼音】ānzhīruòsù【释义】安然处之,像往常一样。指在反常或困苦危难的情况下,能安然处之,毫不在意。安:安然,坦然;之:代词,指人或物;素:平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