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,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**个王朝。
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,重建代国,定都盛乐。
同年四月,改称魏王。
398年六月,改国号为“魏”。史称“北魏”。398年七月,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,称帝。439年,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。
493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,大举改革。
534年,分裂为东魏与西魏。东魏武定八年,高洋废孝静帝,代东魏自立,北齐建立。
西魏恭帝三年禅位于宇文觉,北周建立,北魏历史宣告结束。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,共历20帝,享国148年。
北魏时期,**兴起,**得到空前发展,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,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。
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,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,又“魏”有美好之意,故以此名国号,同时含有延续曹魏,对抗东晋政权。
北魏的历史
鲜卑族拓跋部,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,过着游牧生活。东汉以前,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,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,也逐步向西迁移,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,即漠北地区。
到拓跋力微时期,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一带,后又迁居到盛乐,与曹魏、西晋发生往来,但这时,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。
315年,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,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、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,被西晋封为代公,进而封为代王。338年,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,都于盛乐,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**,逐渐强大起来。376年,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,拓跋什翼犍战*,代灭亡。
应当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,尽量客观、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北魏政权。
“永嘉之乱”以后,中原陆沉,衣冠南渡。
北方大地出现了“五胡十六国”政权,相互之间征伐不断,赤地千里。
前秦苻坚在位期间,重用**王猛,励精图治,开创了“五胡十六国”的**治世,使得前秦的国力日渐强盛,成为了“五胡十六国”当中最强的**。接着苻坚以军事力量来征服他国,不久便成功统一了北方地区。公元383年,前秦出兵伐晋,决战于淝水之畔,是为“淝水之战”。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,终结了前秦侵略吞并的野心。
不久以后,前秦政权瓦解,附庸部族纷纷得以脱离统治。
公元386年,鲜卑族拓跋珪乘前秦四分五裂之机,先称代王后改魏王,定都盛乐。公元398年,正式定国号为“魏”,又迁都平城,拓跋珪称为道武帝。
公元439年,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,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。公元493年,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,开始了**改革之路。到了公元534年,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。
随后不久,北齐代东魏而立,北周取西魏而代之。至此,延续了将近150年的北魏政权宣告灭亡了。
北魏的重要历史节点有三个,分别是386年北魏建立、439年北魏一统北方、以及593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。
前秦四分五裂后,北方中原大地留下了权力真空,北魏乘势而上成为了有力的继承者。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北魏政权成功攫取了北方中原地区,一统北方,俨然是另一个前秦。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,北魏政权得以脱胎换骨,进入了历史的新高度。
北魏政权上接“五胡十六国”时代,下启南北朝对峙时期,是魏晋南北朝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起初,北魏政权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,具有鲜明的奴隶**色彩。后入主中原,不断推动封建化进程。最终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,彻底完成了**,进而融入了中原**。在这发展过程中,北魏统一北方,结束了“五胡乱华”以来的战乱,为**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。
而北魏孝文帝的**改革,很有效的缓和了民族矛盾,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。至于“均田制”的实施,在客观上为以后的大一统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,影响极为深远。综上所述,北魏政权是我国历史上**最为彻底的少数民族政权,对北方中原各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,是在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行的。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,情况复杂多变,但能审势度势,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,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,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。
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北魏是哪个朝代的,欢迎借鉴! 北魏(386年—534年)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,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**个王朝。
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,重建代国,定都盛乐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)。同年四月,改称魏王。398年六月,改国号为“魏”。史称“北魏”。
398年七月,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市),称帝。439年,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。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,大举改革。
534年,分裂为东魏与西魏。东魏武定八年(550年),高洋废孝静帝,代东魏自立,北齐建立。西魏恭帝三年(557年)禅位于宇文觉,北周建立,北魏历史宣告结束。
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,共历20帝,享国148年。 北魏时期,**兴起,**得到空前发展,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,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。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,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,又“魏”有美好之意,故以此名国号,同时含有延续曹魏,对抗东晋政权。
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,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“后魏”,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“前魏”,故“后魏”之称很少使用。又以其王室姓拓跋,后改姓元,故又别称拓跋魏、元魏。 历史 鲜卑族拓跋部,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,过着游牧生活。东汉以前,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,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,也逐步向西迁移,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,即漠北地区。
到拓跋力微时期,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(今内蒙古托克托)一带,后又迁居到盛乐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),与曹魏、西晋发生往来,但这时,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。 315年,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,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、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,被西晋封为代公,进而封为代王。338年,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(?),都于盛乐,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**,逐渐强大起来。 376年,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,拓跋什翼犍战*(或被擒),代灭亡。
北魏立国 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在淝水之战后,前秦瓦解,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**,建立自己的王国。公元386年,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的少子窟咄和拓跋珪争国。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习俗,窟咄之来,对拓跋珪构成很大威胁。诸部落都有动摇,引起骚动。
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执珪以应窟咄。拓跋珪惧,北逾阴山,依于贺兰部,派人向慕容垂求救。慕容垂派慕容麟领兵救珪,大败窟咄。
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也乘机恢复了拓跋族的**。 386年,拓跋珪(guī)纠合旧部,在牛川(今内蒙锡拉木林河)召开部落大会,即代王位。 即位不久,因牛川偏远,便迁都盛乐。
同年四月,改国号为魏,自称魏王。史称“北魏”或者“后魏”“拓跋魏”,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“元魏”。 统一部落 鲜卑族所居的地区,原是匈奴故地。匈奴族大部分西迁和南移,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迁和南移了,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,鲜卑族来了以后,就与这一部分没有迁移的匈奴人融合起来,建立起部落联盟关系,把匈奴部落编入鲜卑部落联盟内,并以婚姻为纽带加强两族的关系。
在氏族部落时代,通过征服是仍然可以建立部落联盟关系的。自然在这个联盟中,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的地位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的。 苻坚进攻什翼犍时,铁弗部首长刘卫辰曾与苻坚合作,向什翼犍进攻。
什翼犍失败后,刘卫辰和另一铁弗族首长刘库仁两部强大起来。苻坚使他们以河为界,分别占有拓跋氏的故地,刘卫辰部居西,刘库仁部居东。 刘卫辰、刘库仁都出自南匈奴。因汉与匈奴和亲,以宗女嫁匈奴单于,故匈奴人多冒姓刘。
这两部匈奴又都与拓跋鲜卑联姻。刘库仁母是拓跋郁律(平文帝)之女。什翼犍以宗女嫁给刘库仁,把女儿嫁给刘卫辰。
拓跋珪要复兴拓跋氏,首先就要与匈奴族的刘库仁、刘卫辰两个部落争夺部落联盟的**权。刘库仁接受了拓跋珪的**,刘卫辰则和拓跋珪展开了斗争。**卫辰失败被杀,他的儿子赫。
1、北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。 2、北魏是北朝**个王朝。
北魏由拓跋氏兴起,统一北边,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,再后来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代替,由于在北边,史称北朝。
1、北魏是魏晋南北朝时的,魏是指三国时期的历史,魏蜀吴三国时期,以北边的魏国为正统。晋指两晋十六国,西晋司马氏统一全国,西晋为大一统时期。
不过后来被匈奴刘汉政权攻破,琅琊王司马睿在南边建立东晋,北边分裂成十六国,史称东晋十六国。
南北朝是指东晋十六国之后的一个时期,东晋被大将刘裕所替代,史称刘宋政权,后来南边又分别有齐,梁,陈政权,这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。而此时的北边,北魏拓跋氏兴起,统一北边,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,后来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代替,由于在北边,史称北朝。南朝和北朝的政权始终对立,史称南北朝时期。 2、北魏简介:北魏(386—557年),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。
北魏早期国语是鲜卑语,初称代国,386年,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,改国号为魏,建都平城。439年,北魏统一北方。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,**改姓元。
534年,分裂为东魏与西魏。北魏时期,**兴起,**得到空前发展,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,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。东魏武定八年(550年),高洋废孝静帝,代东魏自立,建立北齐。
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,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。